幕后谈:我差点被自己设定的 PoII 搞破产——聊聊 Chain:// 的算力与阴谋 #
谢邀,Chain:// 世界观构筑者不请自来。
最近总有人问我 Chain:// 里的 PoII (Proof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) 到底是怎么回事,为什么听起来那么玄乎又那么贵。行吧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,我是怎么从一个“哲学至上”的理想主义者,变成一个不得不面对“算力现实”的阴谋论者的。这过程,差点把我自己的设定给搞崩了。
一、最初的执念:用 IIT 给数字意识“加冕” #
一开始搞 Chain://,我是有点“认知科学原教旨主义”在身上的。意识上传?那必须得有理论依据啊!翻遍了 GWT、PCT、HOT,最后盯上了 IIT (整合信息理论)。
为啥?因为它够“哲学”,够“硬核”。用一个数学化的 Φ 值来量化意识的整合程度?听起来简直完美!这不就是给数字意识 (MSC) 提供“存在证明”的最佳方式吗?于是,我大笔一挥,把基于 IIT 的 PoII 定为 MSC 的核心共识机制。
当时想得挺美:有了 PoII,就能保证 MSC 的连续性和真实性,防止“哲学僵尸”,还能给数字生命赋予“尊严”。多高大上!
二、第一次“破产”:当哲学遇上计算器 #
设定一时爽,落地火葬场。
光有概念不行,得算算成本吧?毕竟 MSC 是要运行的,PoII 是要消耗 Gas (也就是 MSC-φ) 的。我就寻思着,基于 IIT 的 Φ 值计算,到底要花多少钱?
于是我打开草稿纸(和 Python),开始一本正经地推算:
- 锚定价值: 1 φ 的价值 = 维持“每秒一次 PoII,持续一天”的总算力成本。
- 算力成本: 基于现在的 GPU 云服务价格,算出现在 1 EFLOPS-秒 大概多少钱 (ICC,锚定当前美元购买力)。
- 算力降价: 乐观估计,70 年后算力性价比翻 28 番 (每 2.5 年翻倍)。
- PoII 计算量: 这是关键。IIT 计算 Φ 值的复杂度是 O(2^N) 级别的。就算只模拟一个简化大脑 (N=10^6),再假设有逆天的量子计算加成 (QCaaS 提供 2^70 倍加速),单次 PoII 需要的算力依然是个天文数字。
结果出来了,我对着屏幕傻眼了。
70 年后,1 φ ≈ 1.89 x 10^300988 ICC。
???
这数字啥概念?别说买一个 φ 了,把整个可观测宇宙的原子都换成钱,可能都凑不够小数点后几位。
我当场“破产”。严格基于 IIT 的 PoII,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可用经济系统的基础。如果真按这个算,别说数字永生了,MSC 启动一秒钟就能让整个文明的 GDP 清零。
三、第二次“现实”:反向锚定与“合理”的枷锁 #
冷静下来,我意识到,PoII 不能是“纯粹的哲学”。它必须是一个经济上可行的机制。
于是我换了个思路:反过来算。
如果我希望 70 年后,1 φ 的价值是普通人(或者说,数字公民)能够承受,但又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赚到的水平,比如说 100 ICC (相当于现在 100 美元的购买力),那么单次 PoII 验证应该消耗多少算力?
重新拿起计算器:
- 目标价值:1 φ = 100 ICC (70 年后)。
- 70 年后算力成本:已知 (根据之前的降价预测)。
- 反推总计算量:
Total_Compute = 100 ICC / Cost_Y70
。 - 反推单次 PoII 计算量:
Compute_Per_PoII = Total_Compute / Seconds_Per_Day
。
结果出来了:单次 PoII ≈ 4.47 x 10^4 EFLOPS-秒。
这个数字依然巨大——相当于几万台顶级超算跑一秒,或者上亿块 H100 同时开火。但相比之前那个天文数字,它至少落在了“未来科技或许能搞定”的范畴内。
这个算力要求,既能解释为什么需要 DMF 垄断的 QCaaS (普通人或小组织玩不起),又能构成实实在在的“生存成本”,让 MSC 用户必须持续“工作”或“贡献”才能维持自身存在。
“数字枷锁”的成本,算是勉强合理化了。
四、最终的“阴谋”:当 Bug 变成 Feature #
但问题又来了:这个 4.47E4 EFLOPS-秒
的算力,跟严格 IIT 计算所需的 1E+300990 EFLOPS-秒
相比,简直是九牛一毛。怎么解释这个巨大的差异?
直接说“我为了让设定圆回来,强行降低了 PoII 难度”?那也太 low 了吧!
这时候,一个更“黑深残”但逻辑自洽的想法冒了出来,也就是你们在设定里看到的那个“阴谋论”:
- 表面上: DMF 继续高举 IIT 大旗,把 PoII 吹成“哲学圣杯”,把 QCaaS 吹成“实现圣杯的唯一途径”。用各种术语和道德制高点,让用户心甘情愿(或被迫)接受高昂的 Gas 费。
- 实际上: DMF 内部偷偷用的是“魔改版” PoII。根本不是算什么 Φ 值,可能是一套基于 PCT (预测编码理论) 的指标,比如预测精度、模型复杂度、资源效率等等。这种算法的成本,正好可以控制在
4.47E4 EFLOPS-秒
这个量级。 - QCaaS 的作用: 可能确实用到了一些量子计算来优化模型或搞些加密验证,但更多是为了维持“高科技、高成本”的假象,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,顺便收取高额利润。
- Gas 定价: 完全是 DMF 说了算。实际成本可能远低于此,但他们可以随意定价,控制 MSC 生存成本,维持数字围城的秩序。
这个“阴谋论”一出来,我感觉整个世界观都通透了:
- 解决了算力 Bug: 合理化了 PoII 的实际成本。
- 深化了主题: 暴露了 DMF 的虚伪和控制欲,强化了数字极权的批判。
- 增加了戏剧冲突: PoII 成了“智商税”和“权力工具”,MSC 用户的困境更真实,IRES 的反抗也更有意义。
一个差点搞崩设定的算力问题,最后反而成了丰富世界观、增加深度的契机。这大概就是世界构筑的奇妙之处吧。
结语:带着镣铐跳舞 #
所以,这就是 Chain:// 里 PoII 从哲学神坛跌落到阴谋泥潭的全过程。一开始我想用最纯粹的理论,结果发现行不通;然后我为了让它行得通,不得不引入了现实的算计和黑暗的设定。
这可能就是科幻创作的常态吧——在硬核的逻辑和精彩的故事之间反复横跳,最终找到一个虽然不完美、但能自圆其说的平衡点。
希望这次的幕后分享,能让大家对 Chain:// 的理解更深一层。下次再聊聊别的设定是怎么“逼”出来的。
(溜了溜了,继续去填坑了……)